首页 > 風水命理

邵雍周易24節氣太陽冬至月亮(二十四節氣的易經秘密)

冬至 風水命理 03-09

一:冬至,扶陽固本的好時機!日常做好這4件事,幫你養出好身體

【是日詩】

冬至子之半,

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

萬物未生時。

——北宋 | 邵雍《冬至吟》

冬至是“24節氣”之第二2個節氣,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時至冬至,預示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冬至物候

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

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代人們認為麋的角朝後生,因此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因為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至民間風俗

祈福 |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

賀冬 |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因此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 美食 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祭祀 |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爸媽尊長祭祀禮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好像元旦一樣。

冬至 養生

冬至節氣,象征著進入數九天,迎來最寒冷的天氣,《易經》中有“ 冬至陽生” 的講法。這是由於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 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 可見,冬至前後人們開始進補是最好時間。

此外,保健教授提示: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於是,朋友們要註意和提防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呼吸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冬至遵循四個基本原則:

1 起居

冬令氣候趨寒,天地陽氣潛藏,應之人體,冬季亦為人體養精蓄銳的最佳時段。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有晨練習慣的人群應註意和提防,晨練時間不適宜過早,以免誘發呼吸道及腦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復發。

2 藥補

在這個階段,有一部分人喜歡藥物的冬令進補。打比方說 膏方 。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潤補養藥物,服用時感滑潤爽口,既能進補,又能治病。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所以冬季進補膏方在有些地方成為一種 時尚 。

3 艾灸

冬至為一年中艾灸 養生 最好時間,每一天可 艾灸神闕與關元 ,或沿肚臍周圍熏灼腹部。因腹部為太陰,它屬於陰性,用純陽的艾灸能打通身體不通的氣脈。

今年冬至也是三九的第1天,是一年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抓住三九天 艾灸可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意圖, 來年春天就能夠獲得安康,愉悅,美麗。

4 食補

冬至風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到現在。《清嘉錄》更甚者會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代人們對冬至十分註重和重視。正是因為這樣,使冬至食文化豐富多彩,諸如 餛飩、餃子、湯圓、年糕 等。那麼,歷來註重和重視節氣的客傢人,在冬至又吃些什麼呢?

〔客傢娘酒當歸羊肉煲〕

客傢人的冬至喜歡吃羊肉,由於我們覺得 羊肉溫補 ,在冬至時節食用對身體大有裨益。此亦為客傢人對中原飲食風俗的“保留”,勤勞的客傢婦女釀造瞭客傢娘酒,註重“食療”的祖先們於是將客傢娘酒跟羊肉混合在一起,配上當歸、黨參、桂圓、陳皮等藥材,燉出濃醇的酒肉。

做法

食材: 羊肉、娘酒、水、當歸、陳皮、黨參、桂圓、薑片、水 步驟: ① 羊肉飛水;② 加薑爆炒至金黃;③ 加酒炆小會;④ 放入瓦鍋+酒水1:2+當歸陳皮黨參桂圓煲1-2小時即可(時間視羊肉的老嫩及部位);

羊肉比較燥熱,但經過與客傢釀酒混合烹飪處理,在寒冷的冬至裡吃,可 益氣補虛,扶陽暖胃,補腎健脾,驅寒祛濕,促進血液通暢,增強禦寒能力, 本固 培元!!!

客傢人除瞭冬至喝羊肉煮酒外,還會喜歡在冬至那天釀客傢娘酒,由於我們覺得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醞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後勁頗足,所以,客傢人 冬至釀酒 也成為瞭風俗。

老話說, 藥補不如食補 。冬至除瞭吃羊肉喝娘酒滋補養身外,還可吃以下食物:

①溫補類食物, 如龍眼肉、荔枝、飴糖、扁豆、山楂、胡桃等,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

②平補類食物, 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銀耳等,這幾個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

③滋補類食物, 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效果與功能。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等。

冬至雪落,寒意脈脈,寒暄一壺酒,圍爐閑話往事,這才是冬天最暖心的事。

二:理學·理學諸派·百源學派

理學·理學諸派·百源學派

以邵雍(1011—1077)為代表的學派。因邵雍在30歲以前曾在河南共城“居蘇門山百源之上”讀書,後人以百源稱其學派。這學派“獨以圖書象數之學顯”(《宋元學案·百源學案》黃百傢案語),又稱象數學派,其學稱先天象數學。因為這一派從先天象數探討“物理性命之學”(《宋史·邵雍傳》),在北宋理學中成為獨具特色的“別為一傢”(《宋元學案·百源學案》全祖望案語)。

學術思想上,邵雍以儒傢經典《周易》為宗,兼采道傢思想,援道入儒。

邵雍學說的主旨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先天象數學

先天象數學主要講宇宙發生和運行。他的 “先天”說,是相對《周易·說卦》中八卦的方位和季節來講,《周易·說卦》 中有如此一段話: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響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後天八卦圖

這段的總意是講八卦的方位和季節。由震始,創造萬物,代表東方,季節為春。巽使萬物齊畢生長,位於東南方,相當春夏。離位正南,代表夏,君主南面稱帝治天下就是據此卦,坤象征地,育萬物,位於西南,時為夏秋。兌為秋收季節,位於西。乾位於西北方,陰陽交替,相當秋冬季節。坎為水,位正北,冬季,萬物沉寂。艮位於東北,相當冬春季節,萬物將重新開始。邵雍據此繪制 《後天八卦圖》如上。

上圖邵雍名之為《後天八卦圖》,也叫作《文王八卦圖》,此圖依方位和季節,順時針方向排列,是有瞭天地之後,展現、流行和應用。

他覺得在未有天地之先就存在一原理,這一原理他用圖式展現出來,名《先天八卦次序圖》,稱伏羲傳下來的,所以又叫《伏羲八卦圖》。事實上是依據《周易·說卦》這樣一段話:“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是故,易逆數也。”邵雍在繪制 《先天八卦圖》時,也糅合陳摶《先天圖》。

先天八卦次序圖

上圖是先天學之一重要圖。著重是說明宇宙的發生次序。邵雍在《觀物內篇》中解釋宇宙發生過程說:“天生於動者也,地生於靜者也,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一剛一柔交而地之用盡之矣。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靜之大者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靜之太者謂之太柔,靜之小者謂之少柔,動之大者謂之太剛,動之小者謂之少剛。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這段話意思是:天生於動,地生於靜,天分陰陽,地分柔剛,陰陽又分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即為日、月、星、辰,此乃天之四象。剛柔又分太柔、太剛、少柔、少剛,即水、火、土、石,此乃地之四體,由四象而有寒、暑、晝、夜之變,由“四體而有雨、水、露、雷之化。八卦錯綜變化,世界萬事萬物盡在其中。“太極”、“陰陽”、“太陽、少陰、少陽、太陰”、“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是 “象”。由 “太極”一至八卦以至六十四卦與之相適應是“數”,宇宙發生過程就是象、數的演化過程。

邵雍這種象數學,以2。4。八、十6。六十四為基本數,被程頤稱為 “加一倍法”。

邵雍的“太極”與周敦頤的“太極”有所不同,周敦頤講“太極動而生陽”,邵雍則講“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神生數,數生象,象生器。器之變復歸於神也”(《觀物外篇》)。神是無形無蹤的,數是抽象的概念,象是可見的影子,器才是具體事物。其實就是說物質是抽象概念所生。他又講不動的太極生二,二指陰陽,即有瞭陰陽對立才 “神”,此“神”即有變化的動力。這種變化動力的“神”到底是什麼?有時他也講神“乘氣而變化”(同上),承認運動變化不離物質。但他有時又把這種“神”與人的精神混為一談,說“人之神則天地之神”(同上)。又講太極是心、是道、是一,心在天地之先。是“生萬物之本” (同上),物質終歸於精神。

先天學另一重要圖是《伏羲八卦方位圖》,著重是講宇宙的運轉,據此圖可以推知宇宙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人事。

伏羲八卦方位:相對兩卦,陰陽爻相反是錯卦,序數的和都是“九”。將其重疊而成六十四卦。按邵雍的解釋,圖順天左旋,從四至一,即從震卦起,經過離、兌卦至乾卦,是已生之卦,即代表過去,若向右旋,自五至八即從巽卦經過坎、艮卦至坤卦,皆未生之卦。由一至四,反時針方向,順序為乾、兌、離、震,由五至八,順時針方向,順序為巽、坎、艮、坤。瞭解過去,按發展順序往後順推,因此講“順”。判斷未來,由已知逆測未知,向前精密推算,故說“逆”。邵雍說:“天地之氣運,北而南則治,南而北則亂,亂久則復北而南矣。天道人事亦然,推之歷代,可見消長之理也。” ( 《觀物外篇》)

② “元、會、運、世”和“皇、帝、王、伯”論

邵雍天地之變分為“元、會、運、世”四個階段。這是邵雍以先天象數學觀察宇宙發展的結論; “皇、帝、王、伯”論那麼是人事之變,展現其人類歷史觀。

元、會、運、世是說明“天地始終”的。他以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辰,一時辰三十分為數目,構設瞭一個世界歷年表。天地自始至終為一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三十運,一運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共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宇宙以元為一個歷史周期。周而復世,循環不已,他以十二會中子、醜、寅為頭三會,叫作開物階段。“天開於子,地辟為醜,人生在寅。”子會有瞭天,醜會有瞭地,寅會有瞭人。寅以下的七會比之為歷來的朝代,到第6會巳會,正如一天之內的巳時,人、物進展到極盛的狀態,相當唐堯時代,夏、商、周、秦至宋代安排在第七會午會,從第七會開始,由盛轉衰,第八會以後逐漸衰落,到十一會戌會,萬物歸於滅絕。到瞭十二會亥會,一元完成,宇宙由開物到閉物,由始至終,由生至滅。

邵雍又稱人類歷史有皇、帝、王、伯四個階段:三皇階段,特點是“以道化民”,“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歸之,故尚自然。夫自然者,無為無有之謂也。”(《觀物內篇》)五帝的特征是“以德教民”。“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歸之,故尚讓。夫讓也者,老祖宗後己之謂也”。三王的特征是“以功勸民”。“以功勸民者,民亦以功歸之,故尚政。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謂也”。五伯的特征是“以力率民”,“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歸之,故尚爭。夫爭也者,爭夫利者也,取之以利不以義,緊接著謂之爭”(同上)。三皇、五帝之世是人類歷史上盛世,漢晉以後都隻是霸權,一代不如一代,盛世一去不復返瞭。歷史是退化的,人類是走向衰落的。不難看出他是以儒傢義利之辨來觀察歷史的。

③ “以物觀物”論

這是邵雍的認識論。什麼是“以物觀物”?邵雍回答說:

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謂之理者,窮之而後可知也;所以謂之性者,盡之而後可知也;所以謂之命者,至之而後可知也。此三知者,天下之真知也。( 《觀物內篇》)

說真知就是窮理、盡性、至命,這是據《周易·說卦》的發揮。在認識方法和途徑方面,他主張不用眼看,即不靠感官,也不能完全依靠思維器官“心”,感官和思維都不能盡事物的真象,得不到真知,而要“觀之以理”。所謂“觀之以理”,是先得到物之“理”,緊接著據此 “理”來觀察萬物。要先得到此“理”,就要“窮”。怎樣“窮”法?邵雍提出瞭 “反觀”法:“聖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聖人能反觀也;所以謂之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也。不以我觀物者,以物觀物之謂也。以物觀物,又安有我於其間哉!”(同上)這是發揮《莊子·天道》中“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隻有做到“心靜”,才能“反觀”,通過心靜反觀,就能認識人心中之理、性、命,從而得到萬物的理、性、命的真知。

邵雍不主張以目觀物和不完全以心觀物,其出發點似是為避開主觀性,註重和重視客觀性,然強調的卻是超越感覺的認識。

從上述邵雍思想可以看見,其先天象數學無疑純屬主觀虛構,並具有濃厚神秘色彩。他還把人有四肢與天有四時,地有四方聯系起來,說“以指節可以觀天,掌紋可以察地”(《觀物外篇》),為後世算命看相提供瞭理論依據。不過,他的學說在復興儒學中也有它貢獻,他的先天象數學是以《周易》為星,兼取道傢,他的歷史觀雖為退化論,卻貫穿瞭儒傢義利觀。他的宇宙發生論蘊含一些科學資料和有價值的猜測,如八卦、六十卦相生和排列次序,蘊含有數學上重復排列問題和二進位制思想的萌芽。他還為劃分一年24節氣提供瞭原理。邵雍之學,主要傳人有邵雍弟邵睦、子邵伯溫、門人王預、牛師德、牛思純父子,朱熹學生蔡元定亦精易象數學。對陸九淵心學也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

三:大寒節氣詩句 現代律詩

大寒是24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每一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多數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這個時期,鐵路、郵電、石油、海上運輸等部門要特別註意和提防及早采取預防大風降溫、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的措施。農業上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

四:關於24節氣中立冬、冬至、大雪、小雪、小寒、大寒的自創詩_百度。。。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用圖形預示八卦的衍生過程

八卦圖衍生自中華古時候的《河圖》與《洛書》,傳為伏羲所作。其中《河圖》演化為先天八卦,《洛書》演化為後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立八方,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性質與自然現象,象征世界的變化與循環,分類方法如同五行,天地萬物皆可分類歸至八卦之中。

古時候戈意圖案。《太平禦覽》:“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以“—”為陽,以“--”為陰,組成八卦: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艮為山、、離為火、兌為澤,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分據八方,中繪太極之圖。《易傳》認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並認為“乾”和“坤”兩卦在八卦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最開始是上古代人們們記事的符號,後被用為卜筮符號。古時候常用八卦圖作為除兇避災的吉祥圖案。

分類

伏羲八卦圖

我們常常見到的八卦圖,是伏羲依據河圖和洛書圖研創的簡易圖。後來人們在這個圖的基礎上增添瞭很多定義,專為占卦而用,就演義成瞭伏羲八卦圖。八卦圖的前身簡易圖,是指點人們如何治理自然和順應自然及瞭解自然的一種工具,也是指點人們生活進行生產、獵捕、處世的工具。後來人們用占卜,在這個圖上又有瞭許多發明和創意,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說是伏羲八卦圖。

先天八卦圖

先天八卦講對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八類物象分為四組,以說明它的陰陽對峙關系。《周易·說卦傳》中將乾坤兩卦對峙,稱為天地定位;震巽兩卦對峙,稱為雷風相薄;艮兌兩卦相對,稱為山澤通氣;坎離兩卦相對,稱為水火不相射以預示,這幾個不同事物之間的對峙。按上述峙圖式的內容,先天八卦可分為三個周期:   第1周期:從坤卦左行,預示冬至一陽初生,起於北方;從乾卦右行,預示夏至一陰初生,起於南方,本周期指的先天八卦圖的最內圈,即由卦的初爻組成。這一寒一暑,預示太陽在一年的周期運動。   第2周期:由卦之中爻組成,半圈陽爻預示白晝太陽從東方升起,經南天而到西方;半圈陰爻預示太陽落山後的黑夜,這是記太陽運行一日的周期圖象。   第3周期:由卦之上爻組成,半圈陰爻預示月亮運行的上半月,即朔;半圈陽爻預示月亮運行的下半月,是為弦。由此可見,這一圖象是統一年月日時周期。   *太極八卦圖來源: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變化是一個過程,人們給出的概念一般是一個變化的過程。1個概念有3個方向層面:起因,結果;物質,精神;順向過程,逆向過程。這個概念在在某一方向上最根本為兩種對立面,但表現三種形式。任何概念按以上規律推下去,無窮無盡。   太極八卦圖,最開始的時刻是一個圓圈,裡外是相同的,形同虛設,但當人給出瞭一個概念後,就成為瞭名符其實的界線。開始的時刻圈內是混然一體,不分黑白以及中間那條線,人為的將這個概念表現為三種形式,白的為陽,黑的為陰,那條線是黑白統一體,最終歸屬黑白。合在一起的長爻為陽(代表白的),斷開為兩截的為陰(代表黑的)。中間那條線,當所處位置處畫一條東西向的水平線,黑白哪部分多,這條S線在那個位置就屬於那個多的部分。   陰陽二爻產生後,開始進行組合,得四象,不過是混沌的,不能解析所有事物,再組合一次,得八卦,每一卦皆有三爻,表現為三種形式,正好遵守瞭規律。這便是太極八卦的來歷起源。

後天八卦圖

後天八講流行,形容周期循環,如水流行,用來預示陰陽的依存與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後天圖是從四時的推移,萬物的生長收藏總結出的規律。   從《周易·說卦傳》中可以看出,萬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轉換點就表此刻四正四偶的八節上,這就構成瞭按順時針方向運轉的後天八卦圖。   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24個節氣,於此可見這幾個卦圖的實質瞭。

立體八卦圖

六:驚蟄是什麼節氣

驚蟄,是24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歷3月5-6日交節。驚蟄,為幹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發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在24節氣之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作用與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時候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自然界的節律密切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從古至今我國人民很註重和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看成是春耕開始的節令。

所謂“春雷驚百蟲”,是指驚蟄時節,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蟄蟲。一歲十二個月建,每一個月建對應一卦,卯月(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相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瞭,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瞭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瞭。驚蟄節氣的標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

標簽: